掛禮義廉恥校訓 有助培養品德?

2024/1/15
報導/張彩鳳
 

苗栗縣各級學校將從下學期起全面懸掛「禮義廉恥」牌匾,並要求教師加強品德教育。圖片提供/苗栗縣教育處


苗栗縣長鍾東錦日前指示轄內一百四十四所國中小學,從下學期起懸掛「禮義廉恥」牌匾,並要求教師加強品德教育,引發各方議論。有民意代表認為,掛牌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,品德教育應該落實於生活中。有家長認為,成功的企業家在用人才時一定會先看品格再看能力,因此很認同這項復原學校校訓的行動。


 苗栗縣長鍾東錦去年三月間率團到新加坡參訪培群學校,看到校方重視品德教育特色,並鄭重介紹「禮義廉恥」校訓,令他印象深刻,因此宣布轄內學校下學期起實施這項措施。他表示,只要能彰顯「禮義廉恥」意涵,各校不必拘泥任何形式,教師務必教導學生了解其意義。根據苗栗縣教育處調查,全縣一百四十四所學校,有三十九校還保有「禮義廉恥」牌匾,其他各校將於寒假期間補齊掛上。

 民國二十八年時,教育部宣布「禮義廉恥」作為全國各級學校的共同「校訓」,自此一進校門,都能看到「禮義廉恥」牌匾,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校舍改建,如今許多學校都將它拿掉了。

 其實在二○二○年間,雲林縣長張麗善曾宣布,全縣一百九十六所國中小,在開學日同步掛回「禮義廉恥」的校訓牌匾。張麗善表示,現今社會傳統價值式微,公德、正義不再被重視,社會亂象層出不窮,影響學生的價值觀,重拾「禮義廉恥」共同校訓的精神刻不容緩。

扎根校訓精神
需學校及家庭攜手

 全面懸掛「禮義廉恥」校訓是否就能在品德教育上發揮功能?各方意見不一。苗栗縣議員羅貴星指出,品德教育並非用行政權要求學校配合就能達到預期效益,流於形式的掛牌,沒有太大意義;縣議員葉忠倫也表示,在教學、教育內容上的實質落實才是重點。有不願具名的校長表示,品德教育應該落實於生活中,學校一向重視,甚至還使用感恩聯絡簿,況且品德教育項目不僅止於禮義廉恥四項。

 全家盟輔導理事長彭淑燕表示,禮義廉恥的意涵是普世價值,品德教育是公民社會的基礎,需要從小培養,光懸掛牌匾不會自動產生效益,期待透過縣市首長的重視,或是國家的力量,可以將禮義廉恥的精神,結合教育學習,與家庭教育攜手,才能落實扎根,成為人民的生活教育素養!希望掛上牌匾是開啟重視的第一步,後續的教養支持力量要緊跟而上,學生才能潛移默化、深化,成為樂群守分際的好公民。

落實品德教育
生活中以議題思辨

 苗栗縣家長譚維德表示,家長大都重視孩子的課業成績,而忽視品格教育的重要性,孰不知許多成功的企業家在晉用人才時,一定會先看品格再看能力,因此他很贊成恢復懸掛「禮義廉恥」。

 苗栗縣僑育國小校長李雯琪表示,學校還沒有掛上牌匾,但早就透過各種方式在生活中實踐品德教育,未來只會做更多。
 至於各界質疑一○八課綱實施後,把「禮義廉恥」廢除了,國教署長彭富源強調,一○八課綱不但沒有廢棄禮義廉恥,反而是讓學生在生活中以議題方式進行思辨及實踐。